湖北日報訊 記者 劉娜 江卉 通訊員 丁志光
  武漢光谷生物城D區3-2座,工人師傅正在緊張裝修,成套的生產設備已經安裝到位。“9月底就要標準化生產了,大家要抓緊!”60歲的楊代常教授被一群年輕人圍著,精神矍鑠。
  就在這幢小樓里,全球頂尖的“稻米造血”技術邁向產業化征途,一項改寫生物製藥史的偉大發明走向世界。
  淺黃色的液體改寫歷史
  在楊教授的辦公室,記者看到了從稻米中提取出來的人血清白蛋白:淺黃色、透明液體,盛放在50毫升的玻璃瓶中,含有10克人血清白蛋白。“嚴重肝硬化病人,一周要用兩瓶,醫院價格在500元左右,‘稻米造血’技術用於臨床,將大大降低它的價格。”楊代常說。
  楊代常介紹,將人血清白蛋白的基因通過遺傳工程技術,插入水稻某個染色體位置,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,能自動合成人血清白蛋白,保存在米粒中。
  將稻米脫殼、粉碎,提取白蛋白,多次過濾純化,凍乾……人血清白蛋白產品就生產出來了。
  通過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,一些國家最早從1989年就開始研究,但兩大問題難以解決:一是植物合成人血清白蛋白含量太低;二是很難提取滿足人體的高純度產品。
  2006年回國後,楊代常帶領團隊攻關,取得突破性進展,填補了國際上此項技術規模化生產的空白,獲得美國、日本以及我國等多項專利。
  一次偶遇改變攻關方向
  2005年,一次回國探親的飛機上,楊代常偶遇“防艾院士”桂希恩。桂希恩提到,一些貧困地農民因賣血感染艾滋病,處境十分悲慘。這些非法收購的血,往往用於提取人血清白蛋白。“能不能試著做一下植物源提取人血清白蛋白?”楊代常萌生了回國的念頭。2005年,他賣掉在美國的洋房、汽車,回到武漢大學,全力主持植物生物技術的引進與基礎研究工作。
  2006年,當楊代常團隊從稻米中成功提取出人血清白蛋白時,他就決心實現技術產業化。但當時提及“稻米造血”,業界不理解,也不相信,項目融資困難。
  項目正處於中試的關鍵階段,急需資金投入。楊代常焦急地奔走於業內專家、同行與主管部門之間,邀請他們上門考察。“一些投資者,聽說這個項目至少要三五年才有回報,扭頭就走。”
  功夫不負有心人。2008年春節前夕,禾元生物終於獲得了500萬元的風險投資。長春高新也向他伸出橄欖枝,意欲引進。省委主要領導聞訊後當即批示“想方設法請他留下來”。隨後,在省市區政府的全力支持下,楊代常團隊獲得了1700多萬元的融資。
  夢想正在變成現實
  2011年,楊代常團隊入駐光谷生物城,其研究成果“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”已獲得國際認可,撰寫的論文在線發表於《美國科學院院報》上。
  此時,他功成名就,可以選擇國內外的合作者轉讓技術和專利,也可以繼續在大學教書舒舒服服地乾到退休。然而,楊代常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路——創業。
  不提艱辛,只說感謝。楊代常說,省市區為他量身定製了各種政策支持,還幫助申請了“光谷3551人才計劃”和省“百人計劃”,併成功入選國家第七批“千人計劃”,這些都為公司和項目爭取到更多的資金。
  2012年,在擊敗國內兩家醫葯巨頭後,“稻米造血”入選國家生物醫葯“三重”項目。當時,由桑國衛院士等專家組成的評審組提出兩個要求:將從稻米中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純度從 99.9%提高到99.9999%,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。
  為在最短的時間達標,楊代常和團隊連續加班,僅用3個月就達到了99.9999%,並創立了完整的質量保證體系。
  如今,“稻米造血”已經完成臨床前試驗,今年底將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試驗。
  楊代常的創業夢,正在變成現實。
  (原標題:從99.9%到99.9999%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wcicuoxos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